世平篇

我们约在路口的一家咖啡店会面,进了店,在楼上的一个靠近栏杆的位置坐下。由于确实是前两年的事情了,一些话也记不真切了。

我:有天下午,我在书店看书。然后听到楼下有很好听的音乐,于是便出去寻那音乐的源头。

他:嗯,你说。

我:出去后,我发现在马路对面的地方,有一个演奏者在拉二胡。这让我记起了很多年前,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演奏者。他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总是对不上。因而我总是怀疑他只是在伴随着U盘中播放的歌曲在假奏。因此,当这次我听到了有人在演奏好听的歌曲不免对联想到之前的那次假奏。于是我想,何不下去辩一辩真实呢。

他:于是你下去了。

我:对的。那是一个盲人少年。大致十七八岁的样子。非常有气势。虽然音乐是极好听的。但是当我站在他身边的时候,我忘记了音乐。而是沉浸在了他磅礴,宏伟的气势中。他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昂首站在崖顶,指挥着他的军队冲锋杀敌。我忘情地沉浸在这气势中,久久无法自拔。

他:那么,他一定是演奏的极好的。

我:他超越了演奏。站在了一种精神的峰顶,傲视着下面的芸芸众生。

他:可他却是一位盲人。

我:他却是一位盲人。

他:所以我猜你又有了某种新的观点。

我:我猜我可能有了某种新的观点。只是不自信能不能找到它。它如丝如缕地弥漫在我思绪的海洋中。想把它们找到,并且凑到一起,然后讲述出来,这是极难的。需要你的引导与帮助。

他:如果我能做点什么而对你有所帮助的话,我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做的。

我:那是极好的。有时候,我认为我们做事情如同爬山。

他:做事情与爬山有什么关系呢?

我:做事情的本质就是通过支付时间与精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与爬山是一样的,爬山也是通过支付时间与精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即山顶。

他:你这样一说,我倒是能够理解你的比喻了。那么,一定有很多座山了。因为我们做很多事情。

我:事实上,这里只有一座山。

他:你是说,画画的人与弹琴的人,他们攀爬的是同一座山吗?

我:是的,是同一座山。

他:那怎么可能,画画的人爬的一定是画画的山,而弹琴的人爬的一定是弹琴的山。怎么可能是同一座山呢?

我:确实是同一座山。他们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从山的南坡向上爬,另一个是从山的北坡向上爬,他们爬山的路径是不同的,但是爬的确是同一座山。

他:在没有完全明白你的意思前,我且先听你说完。

我:好的,你这样做是对的,避免了对我思绪的打断。这里只有一座山。每个人都在这山上。但是由山脚到山顶的路径确是千千万万条的,并且几乎没有一条是重复的。即使是两个弹琴者,他们的路径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他们只做一件事情,就是通过向上攀爬来提升自己的高度。这个高度反映到他们自身,就是自我能力的高低。

他:是的。

我:然而,没有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出于主动和被动的各种原因,人们往往要做很多件事情。当一个人弹琴的时候,他走的是一条弹琴的路径。但是出于某种需要,他不得不学习写作。于是他在弹琴的路径上做了一个标记,标记他在这条路径上走到了这里。然后回到山脚,找到了写作的路径,开始从头走起。当下一次,他要继续攀爬弹琴之路的时候,他回到了上次做标记的地方,继续向上攀爬。

他:虽然这个比喻有些差强人意,但是还是足以表达清楚你的意思。

我:如果这样,那我就继续说下去。木桶原理认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长度。而在我们的爬山原理里面,却恰恰相反,或者也可以认为做某种角度上是相通的,即一个人在山上的高度,取决于他所走过的所有路径中,在山中位置最高的那个路径。他的高度,与他所走路径的数量并没有关系。

爬得越高,人们所能看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当然如果多走几条不同的路径,也会多看到一些不同的风景。但如果不足够高,那么再多的风景也是近景,不足以开拓一个人的视野。要想开拓视野,必须要站得高。

因此,走很多路径,对看更多风景而言,未必是好的。因为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而路径是无限的。如果高度等于时间除以路径数量的话,人的时间又是固定的,那么,你认为路径的数量少好呢,还是多好。

他: 当然是少好。

我:这给予我们一种启迪。那就是保持着一些基本的,必须要做的路径,然后,把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一条主要的路径上,这样做,会让一个人爬得更高。

他:显然是这样的。

我: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谈之前的那个问题,即为什么说,画画的人与弹琴的人爬的是同一座山而不是不同的两座山?

他:你刚才说了,你认为他们只是在同一座山的两条路径上。

我:是的。其实,每一种说法都即是对的,也是错误的。

他:为什么这么说?

我:如果登山爬高是为了获取到更广阔的视野以看到更多的风景。那么其本质就是离开大地,离开地球。如果站在月球上,是可以将整个地球尽收眼底的。登山只是手段,是为了爬高,而爬高是为了看到更多的风景。所以当有人足够高的时候,他已经爬到了最高的山的山顶。这个山并非珠穆朗玛峰,这只是比喻中的山。他为了突破极限,站的更高,他必须要脱离山,继续向上。

如果这样理解,就无所谓是在爬不同的山还是在爬同一座山。当然,我们为了方便比喻,我们假设这是一座山。做不同事情的人是在走不同的路径。

如果他们中有的人足够优秀,他们就完成了爬山的壮举,爬到了山顶。这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从北坡爬上来的人,还是从南坡爬上来的人,他们爬上的是同一个山顶。

他:这个意象很有启迪性。

我:是的,我也是如此认为的。这其实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如果程度足够高,那你就是大师。

当然,也要根据自己的性格与爱好。有的人喜欢走北坡,北坡少日晒。有的人喜欢南坡,南坡少阴寒。不耐日晒的人,因为某种原因而走了南坡,他的旅途会充满艰辛与苦难,这让他很难走下去,即便如此,即使这个人非常努力地走了下去,那么,他最终的高度,也不会更高,相比之如果他当初走了北坡的道路。

反之亦然。

他:你说的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可是我却依然发现了一个漏洞。

我:任何的理论恐怕都存在漏洞,你不妨说出来,看看我有没有能力添补这个漏洞。

他:那么,请你裹紧你的铠甲,持稳你的盾牌,因为我的矛将是非常锋利的。

我:好的,我已经做好准备了,放你的矛来刺我的盾吧。

(实际上,在真实的那次谈话中,我的盾确实被他的矛刺破了。这是为什么这件事过去了两年了,我对此还一直念念不忘,我希望可以修复这个问题。这也是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

他:你说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事情的能力的程度。如同爬山从哪里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爬上去的高度。

我:是的。

他: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欧阳修的卖油翁。卖油翁可以倒油穿钱孔,而钱不沾油。那么,这说明,他对掌握倒油的能力的程度非常的高了。可以算是登上了倒油的山顶了。但是你认为他的山顶与其他人的山顶是同样的山顶吗?这世上有很多卓越的人,你认为老翁和他们是处于同样的高度吗?你认为老翁通过练习倒油,就可以达到很高的人生高度吗?

好了,我的矛已经刺向了你的盾,现在你应该展示你的盾,看看它有没有被刺穿。

我:我要承认,你的这一击,确实很厉害。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的盾有没有被刺破。

他:我拭目以待。

我:我们先回到卖油翁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前半部分讲的是陈尧咨善射箭。但是在卖油翁眼里却不过手熟尔。如果陈尧咨射箭的山与卖油翁倒油的山是两座不同的山,那么卖油翁只爬过倒油的山,没有爬过射箭的山,他怎么会一眼看破陈尧咨射箭的技术呢?

陈尧咨射箭的技术被卖油翁看透,说明他们爬的不但是同一座山,并且卖油翁爬的比陈尧咨还要高。这回答了他们爬的是不是同一座山的问题。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卖油翁一直练习倒油,那么他的人生高度能达到历史上那些非常卓越的人的高度吗?

我的答案是,yes and no。如果一个人能把铁杵磨成针,他或许不会做别的事情,但做别的事情对他而言,将是非常容易的。这就像他的灵魂已经到了山顶,虽然肉体还未到,但对他而言,让肉体上来只是时间问题。卖油翁一直练习倒油,在通过把倒油倒到极致的这种练习中,他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他能十年如一日的不间断地早上五点起床练习倒油一直到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并且在每时每刻倒油的时候都能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他能做到这些,就已经具备了做成其他的事情的品质。他不做则已,做则必成。

他:我且认为,你挡住了我的攻击。

我: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16年12月3日 于深圳书城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