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

这一句出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记,用了寥寥几十字,来描绘他彼时心中的况味。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说了些什么。作者若有所言,读者若有所思。

文字间的跳切亦极为精彩。上一句是:“怀民亦未寝,”下一句就是:“相与步于中庭。”干净利索,没有冗余的闲词。在怀民亦未寝这里,其实已先隐掉了一句,作者肯定是到了承天寺,见着了张怀民,然后才知道怀民亦未寝。至于怎么到的,路上有没有风月,到了之后,有没有推敲月下门,这些繁琐事情,他却一字不提,只是交代说,“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接着就是,“怀民亦未寝”。好像很急,以至于忽略了路上的景致。

然后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期间又隐去了很多细节。夜访友人,自是少不了一番寒暄,当然也或许只是相顾一笑,便已知彼此心绪,不需着一言一词,即一起步往中庭。那么,苏轼这么晚去见张怀民,有何急事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并没有什么急事,只是月色姣好,使人欣欣然不欲睡而已。

几个月前,他提笔写下,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他在自己的诗里写,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摆满一院的海棠,躺下来观赏。可是啊,时候毕竟已经不早了。该做的也都做了,没做的怕亦了无多时了吧。时间流逝的是那么有力,让人心如死灰,扬不起来。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门开了,怀民亦未寝。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而庭下,庭下如积水空明。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水中藻荇交横。

也拟苦途穷,死灰吹不起。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对比几个月前那首满是惜春焦虑的寒食诗,这一篇小记竟然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从几年前的相与枕籍乎舟中,到这时候的相与步于中庭;从捡尽寒枝不肯栖,到欣欣然无欲乎睡也;从春去不容惜,到少有闲人如我耳,在这篇闲散的小记里,竟然处处流露着一份豁然的从容。

而我,每次夜里走在路上,看到树木的影子,在地上摇曳的时候,都会想起那句水中藻荇交横。只是我从来都无从知道,东坡的欣欣然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究竟是怎样一番的欣欣然。

或许是以此之为天静殇鸿尤能翼之所然吧。

5月3日 于布吉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