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我不懂忘年交

《玛丽和马克思》豆瓣链接

我最早接触的忘年交是初中时候读神雕侠侣,黄药师和杨过交朋友。金庸在他的书中暗示读者,黄药师很不同,可以与比自己小很多的杨过交朋友。这种小,一方面是年龄上的小,辈分上的小。黄药师是郭靖的丈人,而郭靖又是杨过的叔叔。那么论辈分,杨过应该喊黄药师爷爷。即使是油嘴滑舌一点的喊法,那也得喊句,黄爷。另一方面又是武林地位上的小。黄药师是在武林是什么地位。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放今天那就是马云王健林的级别了。杨过是谁,顶多算是个星二代,那还是沾着了郭靖和黄蓉的光。行走江湖,人家让他报上名来,他如果想刷刷存在感,多半要说我乃丐帮帮主即桃花岛岛主之女,黄蓉女侠的侄儿,杨过。

当然,事实上,杨过并不屑于那样做。大概这也是黄药师欣赏他的理由。但欣赏归欣赏,杨过并没有什么底气与黄药师平起平坐,称兄道弟。黄药师欣赏杨过,跟杨过称兄弟,那是给他借了个光。杨过因此沾了不少便宜。以后出门如果说东邪老黄是我兄弟,大家不管黑道白道,是要给杨过留几分脸面的。但反过来,黄药师出门说杨过是我朋友,那是在告诉大家,这小伙子是我罩着的。

杨过与黄药师的实力相差太悬殊以至于只有黄药师可以说他欣赏杨过,但杨过没办法说他欣赏不欣赏黄药师。所以问题来了,如果有天我和马云交朋友,那么我应该说我欣赏马云呢,还是说我不欣赏马云?

回到忘年交,为什么我不懂忘年交。因为我觉得忘年交中,存在着一种不平衡。往往年长一方所掌握的信息,经验以及资源是年幼一方所远远不能及的。就拿《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电影中的故事来讲,马克思即使有着某种心理障碍,但他的某一方面也远远比玛丽成熟的多。所以他在他们的感情关系中一直处于主动。他一生气,停止通信就能把玛丽折磨的要死要活。一边是四五十岁的大叔,一边是十几岁的少女,大叔再失败,那他爬过的坑也比小姑娘走过的路要多得多。大叔一边抱怨自己可怜没人爱,一边对给自己煲汤以及在电梯里对自己性骚扰的异性的示好置若罔闻。大叔缺的其实不是爱,而是一种掌控。他在小女孩这里找到了掌控别人的感觉,并且享受着这种感觉。如是而已。而小女孩的生活中,父母都处于一种精神与肉体分离的游魂状态,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她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的关爱与指引。然而并没有,所以,她才做了那件看似偶然的事情,给陌生人写信。这释放了一种信号,就是她极度的需要关爱,但她的生活中没有这种关爱,于是她就寄希望于生活之外。

豆瓣上有人看了无感,说这是两个loser的故事。我想这样的评价未免过于冷漠。但玛丽和马克思确实都是可怜的人。他们都困顿于自己的烦恼中,找不到出路,只能相互慰藉,相互取暖。马克思在玛丽这里找到了缺失已久的尊严,而玛丽在马克思这里得到聆听与关爱。

玛丽把马克思的事情当作案例写书出版,这样做确实是很不合时宜的。这反映了很多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自己并没有问题,之所以外界认为他有心理疾病,那是因为别人都看不懂他,而别人看不懂他说明什么,说明别人是浅薄的,说明他的思想要比别人深刻。他很高兴他交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懂他的,作为回报,他还不忘时不时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教给他的朋友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love yourself first什么的。这原本让他很欣慰。直到有一天,这个朋友给他寄来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的朋友玛丽向读者展示了玛丽是如何努力帮助马克思克服他的心理疾病的。在那一瞬间,他好不容易通过无数封邮件经营起的自我感觉良好瞬间崩溃了。他很快就从失败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他决定要好好教教玛丽到底应该怎么做人。经过这么多年的书信往来,玛丽在心理上已经对马克思形成了比较重的依赖,马克思只要停止通信,就能抽掉玛丽世界里的阳光。

这部电影不是在讲两个loser的故事,而是仿佛在讲一个关羽友谊的反面教材。我们似乎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我们曾经都有过发现朋友有缺点,并且想要好心帮助朋友纠正缺点的经历。我有段时间一直不明白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一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帮助朋友纠正缺点有时候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而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当你指导你的朋友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而当你习惯了这个角度的时候,你们的友谊,就无法继续平衡了。

我无法理解忘年交是由于,忘年交大多处于一种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然后为了平衡这种不对称,处于弱势的一方又不得不贡献一些自己的利益出来。极端的甚至会发展出超越伦理的行为。而这样子的行为,看起来多半是丑陋的。而一种基于丑陋的交情,是我无法理解的交情。

5月21日 于京南路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