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手机系统基本是还是基于2007年最早的ios的以App为基础的管理思路。就是打开手机,就是一个App盒子。通过App来管理手机。
这样的一套方案用了十多年了,其实已经是有些落后了。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思路。
手机上,其实是有这些模块的。
设备管理模块,用来管理设备,以后像鸿蒙这样的系统越来越流行,那就是可以用手机的设备管理模块去管理同网络内的所有设备。
应用管理模块,包括应用的安装,下载,应用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联系人管理模块,这一块,现在的系统不够重视,做的很差,以至于现在的联系人管理体验非常差,换个角度讲就是可以有非常大的体验提升空间。
以上三个是三个基本模块,在此之上,我认为还可以添加事件管理模块。按理说,联系人管理模块其实就属于事件管理模块,只不过是属于最特殊的事件,所以单列了出来。我认为,通过事件管理来使用以后的信息化设备会更大的提升使用效率。
设备管理模块
这个就是现在手机系统里的设置,不过现代手机系统往往只能设置本机设备,我认为通过与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设备互联,可以通过任何带有设备管理器的设备去管理任何支持被设备管理管理的设备,简单地说就类似于现在的鸿蒙系统。
应用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的非常臃肿,我认为应该为这个模块减负,把一些不属于这个模块的功能去掉。应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核心,而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管道。既然是管道,就应该尽可能地埋到墙壁里,不让用户看到。
联系人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是属于之前不被重视的模块,我觉得以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现在与人沟通的一个大的障碍就是当对方通过不止一个应用与你发通信,那你进行通信管理的时候,就会很混乱。我认为,与人通信最重要的应该是两边的端点,而不是中间的管道。我们现在的经验是,要先进入不同的管道,再在管道里找到对应的联系人获取信息,这样做是很低效的。
我们其实可以在系统里建立一个联系人,比如苍井空老师。然后再在这个联系人里添加管道,比如,微信,qq,whatsapp, skype,邮箱,电话,等等。你把对方的管道都添加进来。然后建立界面,当然你可以用模板界面,也可以自定义界面。以后所有来自苍井空的信息,都会汇聚到你这个联系人界面里。你不需要单独的进入微信,邮箱等等的单一应用中去获取信息。这样无疑是非常方便的。这是即时通讯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你还可以添加她的广播管道,比如,朋友圈,QQ空间,KEEP,facebook, 微博,twitter等等,这样,你在她的联系人里,既能收到来自她的所有信息,又能收到她发布的所有广播。同时你还可以建立一个苍井空的事件,你可以在任何的文档,文件,图片,视频,网页中,添加苍井空标签,然后所有与苍井空有关的文件也都汇聚到苍井空的联系人界面里。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思路。而不是以应用为本的信息管理思路。
同时,你可以为这个联系人设置加密,隐身,或者部分内容加密等等的操作。你也可以自己设置自己的联系人界面,如果有人添加你为联系人,别人就会看得到你自己设计的联系人界面。另外,所有联系人都支持分组。你可以按任何的属性自由为联系人分组。同时联系人也支持位置属性。当你点亮自己的位置时,再联系人地图列表里就能以地图的形式显示你的联系人位于何处。位置设置可以开关,也可以按国,省,市,县,街的精细程度去显示。你可以设置对不同的分组显示不同的准确程度的位置。
在理想的状况下,我认为系统应该为用户设立一个云空间。比如苍井空用微信给你发了一条信息,那么这条信息应该先到你的云空间的联系人管理器的苍井空的信息库中。你在设备端的操作只是调用云端的信息。你在设备端的删除信息只是相当于隐去信息。如果你真的要删除信息,要进入云端去删除。这个云空间应该支持系统云,或者第三方云,甚至是用户自己的云,比如一块接入到网络中的硬盘。
信息的所有权应该属于用户,而不属于管道方比如微信,也不属于系统方,也不属于服务商,而属于用户本人。这就相当于你通过邮政发了一封信,虽然邮政把你把信寄给了苍井空老师,但是这个信最后是属于苍井空老师的,而不是邮政。
这是单一联系人管理。联系人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网络有圈子的。因此可以在联系人与联系人直接建立网络与圈子。统一圈子的联系人,不但可以同时即时通信,还应该可以共享资源。当你和某些联系人建立联系之后,你可以公开你的联系,也可以隐藏你的联系。如果你公开你的联系,当别人找到了你,也就能找到与你有联系的其他人。比如你要建立一个以班级为抬头的网络。当你的联系人发现了你的班级网络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你班级里的其他人。当然,你也可以关闭网络的公开,只对自己可见,或只对部分人,或部分圈子可见。
这是联系人模块。
还有一个事件模块。
事件模块就是把相同事件的信息都汇聚到一起。比如你建立一个新冠病毒的事件。那么所有由于新冠病毒的信息,文件都会自动的汇聚到这个模块中来。在这个事件中,有三个界面,一个是时间界面,就是所有的内容按时间排列。一个是位置界面,就是内容按位置排列。最后一个是子标签界面。你可以进一步的用标签去区分大标签下的不同内容。同时,你还可以调用联系人模块,去查看与这个事件相关的联系人。这些联系人有近到远按照与事件的相关性进行排列。
这个事件模块有很多玩法。比如你要发起一个狼人杀活动,那你首先在联系人模块的圈子里拉人,把人拉好后成立一个狼人杀活动的事件。定好时间地点。那么其他联系人只要点开这个事件就知道什么时候去哪参加这个活动,甚至还能在地图上看到活动成员的实时位置,知道他们还有多久能到。甚至,这次狼人杀的成绩,照片等等的信息都可以归档到这个事件之中。当然,所有的信息都不在事件中,而在云端的事件管理器的对应的事件库之中。如果你与苍井空一起参加了这次狼人杀,并拍了合影,那么不但在事件中有这张照片,在苍井空联系人中也有这张照片。就是说,你找一张照片,可以通过联系人找,也可以通过事件找,当然也可以通过时间与位置来找。
之前的系统中,没有事件的概念,一个事件的内容被分散在很多的应用中,对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的困难的。但是新的思路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事件为本的思路,而不是以应用为本的思路。这更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
事件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一堂课,一次旅行,一场婚礼等等。并且相关事件还可以关联。比如你去参加了一组课程。那每一组课程都是一个单独的事件,所有课程又是一个大的事件。你人生的所有事件汇聚在一起,就是你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用事件的方是,组织,管理,记录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应用。所有的事件的信息都是记录在云端的。这个云可以是服务商提供的,也可以是接到你家路由器上的硬盘。你在任何的你登陆的电脑,手机,PAD,电视,手表等等的设备上都可以调用你的事件。
这个思路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事件为本。这样更方便管理自己的信息。让本来离散在不同应用的事件片段能融合成一个事件整体。就像鸿蒙系统关联起了离散的硬件设备一样,事件关联起了离散的信息。
21年6月13日 于山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