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篇》

会饮篇 豆瓣链接

感觉好久没有写书话了,查了一下豆瓣上一篇是写于19年11月的形而上学。正好是疫情前一个月。所以我大概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所以这几年没怎么读书了。

昨天正好老婆要进城考试,我作为陪考没什么事情,就带了这本小册子,在学校附近找了个地方重新刷了一遍。柏拉图的这几篇短篇很适合在这种秋季午后,找个地方去二刷,甚至三刷。包括会饮篇,裴洞篇,裴德若篇。篇幅不长,不怎么伤神,里面还有些小趣味。

我常常会情不自禁拿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比,柏拉图看起来是相声,实际上是电影,是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话,基本上就是做报告了,一上来就开始讲内容,我以前精力充沛的时候,很喜欢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不瞎哔哔,单刀直入,但是现在精力衰退的厉害,已经没野心去远行了。反而开始喜欢柏拉图起来了。

柏拉图相对来讲,比较俏皮。爱开玩笑,爱挖苦人。没有梗似乎就活不下去了有点。他的相声集,我也读了个七七八八的了,基本上属于你认真读的话,他这种形式有点讨厌,向我这样闲着打发时间的读的话,却又觉得还有点意思的。

虽然我说柏拉图不像亚里士多德一点情节也没有,但是大多数时候情节也是比较少的。恰巧会饮篇,还是有蛮多情节,又恰巧是那种适合拿来八卦的清洁。

我们之前竟然有人说自己谈恋爱只谈那种柏拉图式的恋爱,我估计这里所谓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大概就出自于会饮篇。为此我刚刚特地去百科上考察了一下,果然就出自会饮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大家以后要谨慎地使用柏拉图式恋爱这个词。

为什么?

因为这个词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词的本意有一定的精神爱恋,但同时也富含同性恋的意思。甚至它的精神爱恋也是附着于同性恋的前提下的。

但是呢,有时候一个词它是什么意思,不是词的创作者能说得算的,而是大部分使用这个词的人说的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词应该是那个意思,那这个词基本上就是那个意思了。就如同降维打击这个词。这个词按照大刘在三体里的本意是非常残酷的一个词,有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同归于尽的意思。但是网络上流传开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有点田忌赛马中高级马去和低级马竞争的那个意思了。

我们今天不去探讨词变的问题,我们还是继续讨论柏拉图式恋爱的问题。

我们知道,今天的语境下,这个词的意思大致就是不带性爱的恋爱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这个词实际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问题非常难于回答。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这个不准确至少是两层的不准确,说到层,我常常感觉柏拉图喜爱套层,有点像我小时候爱吃的千层饼。可惜现在在深圳吃不到了。第一层就是大家都默认了,但是我个人还不怎么认的,大家默认柏拉图书中的苏格拉底就是柏拉图自己。进而书中苏格拉底的理想国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我不认呢,因为我觉得这个在逻辑上不美观,有点别扭。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但是柏拉图自己不认啊,他认为这是苏格拉底的理想国。我觉得这个应该心照不宣地遵从柏拉图自己的意愿,不然苏格拉底这个人物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吗?我无意讨论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他们到底谁是谁的阿凡达,但是既然我们的资料都是来自于柏拉图,那我们就应当尊重柏拉图,既然他想要隐身,想要透明,那我们就应当成全他,不是吗?

至于第二层,也是第一层的进一步延伸,就是书中苏格拉底的观点大家默认是柏拉图的观点,虽然我挺难接受的,但是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但是现在连书中不是非苏格拉底角色的观点也要说成是柏拉图观点,这个我就有点无法忍受了。照这样说,惠施,公孙龙什么的都应该是庄子的观点。白马非马这种问题也都是庄子的观点。这明显是不合乎情理的。

明明柏拉图式恋爱的这个观点的提出者实际上是包萨尼亚,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包萨尼亚式的恋爱。为什么我这样认为呢,因为会饮篇中,柏拉图借多个人物之口,说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爱情观。包萨尼亚这个只是其中一个,并且这个也无法代表柏拉图。最有代表性的肯定是苏格拉底的观点,进一步说是狄欧蒂玛的观点。

通过这个事情,让我感受到了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的变化,以至于往往会面目全非,不但人变了,连名字也变了。

所以我觉得这整个的概念应该是包萨尼亚的爱情观。并且包萨尼亚的爱情观也不是无性爱情,而是通过贬低男女爱情来赞美男男爱情。

人的本性就是这么爱八卦的,这个书的主体观点其实是狄欧蒂玛的观点,这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的都是其他观点,并且说实话,我对狄欧蒂玛的观点也是有点提不起兴趣。

 

我们还是回来聊一下会饮篇本身。会饮篇是比较有趣味性的一篇,他的本质的确是讲爱情的。但是他的壳套的比较精彩,以至于出现了一点点买椟还珠的情况,注意力都被壳子给吸引住了。所以我觉得也可以谈谈壳子。

他这个套了好几层壳,最外面一层壳是路人甲问宋兵乙你是不是听说了苏格拉底去阿伽通家聚会的事情。宋兵乙就说是的,我是听阿里丙说的,因为那场聚会阿里丙也去了。然后,就开始以阿里丙的视角来讲述这次聚会。

阿里丙想去阿迦通家,正巧遇到了苏格拉底,于是就一起去。去了之后,发现家里一共有5个人,算是自己和苏格拉底,正好是7个人。

他们七个喝酒喝多了就想要找个话题谈一谈,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的那个流觞曲水。于是由1号裴某某提出谈爱情,然后从1号开始一直到6号苏格拉底每个人依次发言,讲述故事的阿里丙没有发言,我且明明为7号吧。在6号苏格拉底谈完之后,8号阿尔某某来了,但是他没有发表观点,他过来吐槽了6号苏格拉底。就从内容上来讲,8号是最没有内容的,但是从八卦的角度来讲,8号信息量最大。

那我就展开来讲一下:

1号裴某某:说了一堆赞美爱神的废话,无实际内容;

2号包某某:就是上面提到的毛萨尼亚,他提出有两个爱神,一个是天上上的爱神艾诺,一个是凡间的爱神阿蒲若狄德。凡间的爱神似乎负责男女之爱,所以diss了一波凡间德爱神来diss男女之爱,然后赞美天上的爱神。天上的爱神负责男男之爱。因为男男之爱不是肉欲的,而是靠品德来相互吸引的,这是美的。

3号鄂某某:他是医生,所以提出了和谐与节制。他继承了2号包某某对两种爱神的划分,并且进一步提出天上的爱神之所以好是因为和谐与节制,而凡间的爱神是不和谐不节制的。我觉得3号这个观点多少有点后面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一些观点的雏形。

4号阿某某:我最喜欢他,因为小时会读韩寒的三重门,里面提到过这个观点。就是认为很久以前,人是是完整的,由一前一后两个脸,四个胳膊四条腿。并且有三种性别,分别是男男,女女和男女。后来惹火了天神,所以天神把人一劈为二,于是就只有男和女两种性别了。因为被分开后,人就不完整了,所以人为了追求完整一直在找寻他所缺失的另一半。所以4号提出,有的人是同性恋有的人是异性恋那是因为,同性恋的人以前是男男或者女女,而异性恋的人以前是男女。并且他进一步指出,男男和女女是更纯粹的。也是diss了一波异性恋,来捧高同性恋。我喜欢他不是说喜欢他这个故事,而是说我觉得他有宗教的或者说政治的潜力。假如说,如果社会上存在同性恋和异性恋这两个相互仇恨的群体,那么他的这个故事可以统一这两种群体,让人们放下纷争,这是一种政治能力,这和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是一回事。当然他本人踩了一下异性恋,这又另当别论了因为当天晚上的饭局就是个同性恋饭局。

5号阿嘉通:他是饭局的主人,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他展开的,是因为他写的剧前一天得奖了,所以这些朋友都来祝贺。他本人似乎和2号是情侣关系,但同时他又和6号苏格拉底似乎有一腿。他说了一堆废话,就是把爱神当成一个酒瓶,什么好的节操都装在了这个瓶子里,感觉和1号没什么区别。

所以在6号苏格拉底之前,是这五个人的发言,然后就是6号苏格拉底了。每次苏格拉底出场,柏拉图都要俏皮一下,这次苏一出场就开始花样虐狗了。一上来就说自己应该早点离席,因为前一个5号说的太好了,自己没有才学完全接不住,与其出丑不如早点离席免得受辱。

于是大家伙不得不安慰他一波。然后,就开始虐5号,直接按在地上摩擦了。说你说爱神永远是追求美好的。那么我们是不是缺少什么才追求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爱神追求美好岂不是恰恰说明他缺乏美好,那他岂不是丑的吗?直接用诡辩术把5号抽的两眼直冒星星。

然后呢,更花又来了,他说他曾经也和5号想的一模一样,但是呢,他又遇到了大魔法师了,这次不是巴曼尼德斯了,这次是狄欧蒂玛,他和狄欧蒂玛说过和5号一摸一样的话,然后他也被狄欧蒂玛按在地上摩擦了一番。然后呢,就开始借狄欧蒂玛开始做输出了。

输出完之后,大家纷纷称赞,这时候8号阿尔某某来了。

8号是苏格拉底旧的爱人,现在被苏甩了,一肚子怨气。这里要讲一下古希腊搞基守则,岁数大的男的挑岁数小的男的,一般是12岁到18岁之间。岁数大的这个叫情人,岁数小的那个叫爱人。情人提供资源经验财富等等,爱人提供身子。但是到了苏格拉底时代,希腊某些城邦已经开始禁止这种陋习了,但是苏格拉底的这个圈子很明显是很享受这种陋习的。所以他们搞小圈子,最终目的还不是在diss当局者禁止同性恋嘛。柏拉图感觉有点像司马光,政治上搞不过人家就跑去写东西,说自己多牛逼,后来真让你上去,你也不行。唯一幸运的事情就是你写的东西流传了下来,大家都是你的读者,而你政敌没写什么东西,所以后人都是从你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的,当然觉得你们这一派都是好的,敌对派都是坏的。这是题外话。

总之,8号大抵之前和苏格拉底搞过,所以一上来什么不谈,全在吐槽苏格拉底是渣男什么的。真真的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啊。8号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苏格拉底的段子,不如雪天走路不穿鞋,站在路上想问题能像一晚上诸如此类的段子。这让我越来越觉得苏格拉底有点像柏拉图刻画的一个超级英雄的形象。就像今天的钢铁侠,雷神什么的。只不过现在的超级英雄比肌肉,柏拉图的超级英雄比脑子。

这事似乎坏就坏在色诺芬也写过会议苏格拉底的资料。但是现在网上不知道怎么的吹起了一股西方伪史论的风。主张西方高的这些没多少可信的,搞不好全是伪造出来的。我个人呢其实之前从来没有这种感觉,直到我读了雅典政制。这本小书也很适合多刷几次,哪怕它是伪书。这个书前面序言里讲了讲它的被发现的经过,我当时就感觉这太假了,然后读的过程简直是感觉有点侮辱智商。那本书在我心里造假的程度是超过70%的。这本书之后,伪史论在我心里就有点萌芽了。

回过来谈苏格拉底,我觉得苏格拉底压根不是什么好人。他老是以一副低人一等的姿态,但实际上无比狂妄,经常戏弄别人。很难想象一个博学的人会向他这么奇葩。以正常人的角度看,苏格拉底的内心是有点问题的。他去别人家参加宴会,可以走到人家院子里然后不动了,谁去叫都没用。说是在思考人生的哲理。非得等人家饥肠辘辘不得不先吃起来,吃的差不多的时候他才进去。

中国古代有主流的儒家,也有非主流的道家,不论哪一家,即使思想不一致,但是行为基本上是体面且自洽的。我觉得很难找的出苏格拉底这样一号古怪的人物出来。

我觉得如果这是柏拉图写的一套杜撰的故事集,倒也没什么,问题是现在是把这个当成真正的历史,并且还把苏抬高到古希腊哲学的宗师地位。我觉得他们那个哲学宗师真的是有些奇怪。

我们说回来会饮篇。

当时6号苏格拉底的谈话我没有细讲,一是比较多,比较杂,另外也是因为我看不大懂。他原话讲爱神不是神,是个精灵,她爸爸是富饶神,她妈妈是匮乏神,匮乏神趁着富饶神喝醉了,就偷偷摸摸的做了那件不可描述的事情,然后就生下了爱神爱诺。所以爱神既富饶有匮乏。她不是神而是一个小精灵。(我觉得古希腊神话里的神好惨,完全是文人的抹布嘛,文人有什么需要神干什么神就要去干什么)所以爱神似乎是你追求美好的助力。他这里讲的是真的杂乱啊。扯到了善,永恒,生育等等的主题。我建议高中语文课应该把201到212这一段狄欧蒂玛的输出做成课文,让语文老师们去分析一下她的观点。我看的有些累,她说的不够明确。但是我看到了一下柏拉图的老观点,比如谈到幸福,幸福在柏拉图看来就是永恒的。这个我永远也无法认同。我认为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是今天比昨天好,今天就是幸福的。而柏拉图是幸福就是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永恒的境界。这个有点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感觉。然后有一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里的东西。还有一点共相和殊相的东西。

总之狄欧蒂玛输出的这一块是有些东西的,但是杂,整理起来比较累。我看的是商馆汉译版的,下面有译者王太庆老师的总结,我觉得王老师可能也没读懂。解释了个寂寞。

我正好在这里借着两千多年前的这场基佬们的饭局,讲一下我之前的一个经历。

我因为机缘巧合,我曾经也遇到了一个大魔法师,他叫巴曼尼道,我也和他讨论过爱的话题。我当时对爱的观点有点类似于5号,认为爱是一切美好的集合,然后,历史竟然是惊人的相似,我就如同苏格拉底被狄欧蒂玛按在地上摩擦那样被巴曼尼道按在地上摩擦了一番。我这要不是由于是写出来的文章,而众所周知,文章是不能被PS的,那连我自己都觉得这是假的。

巴曼尼道怎么说呢,他这么说,他不承认爱的存在。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的波动。后来我才知道,在他看来,人类的一切情绪都是情感的波动。这到有点弦理论的意思了,按照弦理论,一切基本粒子都是弦在的不同的模式下的振动。

爱是一种情感的波动。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的波动呢?

尼道说,人非神仙,人是生来就是不完整的,就是残缺的。所以人的一生无非就是追求完整的一场旅途。那什么是爱呢,爱就是当你感受到完整时,内心的湖中,所泛起的那一道道涟漪。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爱,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残缺,他追求的完整也是不同的。

那人如果完整了之后,岂不是没有爱了?我问。

其实我们知道,人的残缺是绝对的,人的完整只是相对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站在神的视角看,所有人都是残缺的,没有人是完整的。那些所谓的完整的人只是与比他们残缺的人的比较才显得完整。如果与神比,他依旧残缺。这就像你无法画出一个绝对意义上完美的圆一样。完美的圆只存在理论中,现实里你画的圆再圆,只要放大了看,都会看到有不完美的曲线,那就破坏了圆的完整。

因此你说人完整了之后,岂不是没有爱了,这个前提就是不存在的,认是不会绝对完整的。

其次,在相对意义上讲,一个相对于其他人更完整,那是不是他的爱就会少一些呢?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相对于其他人更完整,那么他所拥有的东西也必然相对于其他人更多。如果某个人对一件名牌衣服有7成的爱,那么更完整的这个人对这件衣服可能只有两三成的爱。因为他的东西更多,他的爱被稀释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有更多可以替代这件衣服的其他衣服,所以那件衣服对他而言更普通,这也减轻了他对那件衣服的爱。

所以当一个人更完整之后,他对某一个具体东西的爱的浓度似乎确实会减轻一些。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如果爱的对象是人,就会是另一种结果。因为人是独一无二的。衣服没了可以再做一套,而人没了就没办法复生。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变得更完整之后,不会因此就减轻他对另一个人的爱。

除非他是神,神可以无所不能,因此神可能会很冷酷,哪怕神失去了他爱的人,下一秒,神也可以让那个人出现在神的面前。因此,在神看来,没有什么是珍贵的。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虽然这句话看起来是唯心的,但本质还是唯物的。我说的这个神也是这样。

既然如此,爱岂不是很虚幻的了吗?我感叹道。

爱有情绪的部分,就情绪的这一部分讲,确实是虚幻的,但爱又有情感的部分,情感是一种经历的沉淀就这一部分讲,并不虚幻。

这大概是我能记得起的一部分我和巴曼尼道关于爱的交谈。

那天如果我遇到了苏格拉底,我一定会把巴曼尼道介绍给他,希望某天能让巴曼尼道和狄欧蒂玛谈一谈。

 

22年11月13日 于山河居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