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觉得老家的方言里很多土话是没有对应的文字的,后来有一些慢慢地对应上了,心里感觉很熨帖。因此收集起来,名以拾文对语。意思就是拾起文字以对应起曾经的那些无文之语。
1 晌
晌在一些方言里是常用的时间词。
虽然字典里认为晌字是指中午这段时间,但我感觉晌应该和古代的日一样是指从日升到日落的白天这一段时间。但通常不会用晌字直接指代白天,而是通过加限定词来指代更具体的一段时间。比如,上半晌,下半晌,分别指上午和下午。通常下午可以直接说作下晌,但是上午不行,因为上与晌同音,所以上午一半说作上半晌或者头半晌,头半晌可以直接说作头晌。
晌午指中午太阳在头顶的那段时间,所以晌饭即为午饭。口语中打招呼:没啖晌?就是吃没吃午饭的意思。睡晌,就是午睡。另外,接近中午那段时间可以用傍晌这个词,意思就是靠近中午的时间。
除了用晌字表示白天之外,还可以用晌字表示夜晚,这时,通常需要加一个后字,即后晌。比如夜后晌,就是指昨天夜里。甚至很多时候会用夜字来替代昨字指代昨天。
值得注意的是,我怀疑早上和晚上这两个词的本词应该是早晌和晚晌。只是后来早晌,晚晌被脱简成了早上和晚上。
总结一下,晌字几乎可以用来指代一整天的各个时间段:早晌,头晌,傍晌,晌午,下晌,晚晌,后晌。
最后,晌这个字来源不明。说文解字里没有。也不存在篆文,金文以及甲骨文。所以很明确这是汉以后才出来的字。不排除由其他字转音再填字的可能。比如爸这个字。以前也是没有的。但爸是有本字的,爸的本字就是父。就读作ba。后来父字转音了,读fu了。但是还是很多人叫ba,但是父字已经不读ba了,怎么办,于是就在父字下添加了一个表音的巴。创造了爸字。晌这个字有一定可能也是类似情况,但另一种可能也不能排除,那就是晌也可能是个外来词。从字形来分析,晌由日和向组成,日代表白天,或泛指时间,比如时间的时字也是日旁的。而向就是方向,窗户但意思,在这里只能是表字音的。所以大概率就是先有一个读音类似于尚或向的这么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后面才作了一个日旁+一个向字去填那个音。并且是在汉以后发生的。反正早在说文解字里是没这个字的,但到了康熙字典里就有了。
所以我做了一番调查,通过调查古代典籍我能找到最早的晌字出现在唐朝的《薛濤李冶詩集》里的一首诗:
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摇蕩惹人衣。他家本是無情物,一晌南飛又北飛。
坦白讲,我也是第一次读到这首诗,还蛮喜欢的。我查了一下,此诗最后一句,有些地方是一向南飞又北飞,有些地方是一任南飞又北飞。所以,这里的晌字很明显是后世再版时的改字。
成书于北宋时期的《旧五代史》,在四十六卷里有一个人叫刘响。但作为人名,说服力是不足的。因此这也应该是后世再版的改字。
宋代的典籍里出现过三四处晌字,盖与上两处类同,不再另提。
元代楊朝英的《野新聲太平樂府》这本书,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晌字,并且出现了三次。这是杨朝英编纂的一首元曲汇编。里面有一首马致远的曲,没错就是写古道西风瘦马的那个马致远,他在《耍孩儿 借马》的七煞中,第一次提到晌字,原文如下:
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鞴。
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
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是”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
我沉默了半晌,这里的晌很明显就是我们今天用作时间的含义。
另一处是馮海粟的雞鳴山:
雞鳴山下荒丘住。各吊古問驛亭。
父㡬何年?野屋叢祠,滅沒犁烟鋤雨。
么默尋思半晌無言,逆旅又催人去。
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淚當時洒處。
网上有另外版本,读起来更顺畅一些。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
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
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
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冯子振字海粟。这里出现的寻思半晌也是我们今天用的表示时间的含义。
还有一处,我直接引用通用版本:
塞鸿秋·代人作
贯云石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
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
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
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也是很明确用作时间。
所以,经过此番调查,还是很有收获的,除了即出用作人名,和诗作中的晌之外,在元代以前的古籍中是查不到这个字的。人名和诗作中的晌字可能是明清翻版时的换字。不足为信。正式用作时间的晌是出现在元代。而元代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基本上很大概率这个字是个外来词汇,现有读音,然后根据读音造出的字。大概率是元代出现的。
24年6月9日于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