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的。拾起窗台的kindle,找着了一篇写于大概13年冬天的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当我做什么时,我在做什么》。读着读着,忽然意识到,或许在十年前的13年,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有很多事情是很重要的。但十年后的此刻回想过去,却隐约觉得,在13年似乎没有什么比写完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事情了。
当时晚饭后我在北京的街上散步。路过了一座教堂,可是里面臭气熏天,我被呛出来了。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有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我觉得我似乎可以试着写一写那篇文章了。想到这里,内心忽然就变得非常激动,激动到十年过去,我对那一刻的街边的场景都印象深刻。真是不可思议。我急匆匆地回到住处,取了电脑去了一家咖啡店就开始写这篇文章。我内心一直感觉这次可以把它写出来。因此而激动不已。但是非常遗憾,正是写到了关键时刻,咖啡店打烊了。回去睡觉,待得第二天起来,什么想法都没有了。
当我做什么时,我在做什么。这对我而言非常大的挑战,我试图通过某种合乎逻辑的分析,来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像是一场对自己的治疗。当我读完这篇十年前的未完成的文章时,心里非常遗憾,因为感觉已经分析的很接近真相了,然后就戛然而止了。其实可能真相我早就是知道了,甚至是一直都知道。但是那种程度的知道是没有意义的。我要的是有涟漪的知道。我要的是波涛汹涌的知道。我要的是惊涛骇浪的知道。我要的是刻骨铭心的知道。大概这种程度的知道才会有意义。
所以当我做什么时,我在做什么呢?在哪篇文章中,我试着构建了这样一种模型,把意识分为了潜意识与显意识。人的生存要处理很多事情,那些对生存来说必不可少的的需求一般是由潜意识来负责的。而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则有显意识来负责。比方说,当有东西打到你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抬起胳膊挡住自己。这个时候非常紧急,显意识还没有反应过来你的胳膊已经抬起来了。我甚至认为,人的心脏的跳动也不受显意识控制。也反映了潜意识负责的是底层的基本的需求,而显意识负责的是上层的,不那么紧急的,不那么直接的一些需求。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触发潜意识的应激反应,就像有东西打你,你会自觉抬胳膊一样。当触发了潜意识的应激反应时,潜意识会启动一种类似抬胳膊一样的防御机制。在这种状态下,潜意识接管了很多本该由显意识主管的功能,或者说屏蔽掉了这些功能,潜意识要求机体保持某种最基本的状态以求得到安全。就像一个城市发生恐怖袭击之后,警察会戒严,封锁城市一样。哪怕这会扰乱城市的作业,影响经济的发展。
这里面的关键是,当做某些事情时会触发这种应激反应,然后就变成了一个缩头乌龟,把自己锁起来,什么都不管,只顾安全。显意识或许能意识到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不需要这么大的反应,不需要封锁城市,大家应该出来继续工作。但是潜意识认为危险并没接触,不能冒险出门。于是应激反应的后续就是由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矛盾产生的自拔。因为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哪怕显意识是对的,往往也是徒劳的。并且这种自拔非常消耗能量。大量的能量在两种意识的自我拔河中被消耗。从外观察,就可以感受到这个人往往是虚弱的。没有能量的。因为他每天都在内耗,就像漏油的车,油都漏走了,哪能跑得远。
所以当我做什么时,我在做什么呢?我可能在自拔。在精神内耗。在漏油。显意识觉得自己是对的,希望潜意识松手,解除戒严。但是显意识越是施压,潜意识就越紧张,封锁就越厉害。然后自拔就越厉害,内耗就越厉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似乎有一个这样的比喻,就是理性是一位骑士,而感性是一匹马儿。有时候,骑士想左,马儿却想右,于是他们争执半天,哪里都去不了。这和我所思考的事情仿佛非常相像。我忘了柏拉图最后给出怎样的答案,我也不想再去翻书找来看。因为我既不喜欢柏拉图,也不信任柏拉图。他把理性比喻做骑士,而把感性比喻做坐骑就足够令人讨厌。在我看来,所谓的感性,或者是潜意识,以及理性,或者是显意识。不应该有高有低。不应该是谁骑谁,谁指挥谁这样的关系。我觉得潜意识更近于天然,而显意识近人然。天然与人然也是13年那段时间我想讨论的话题,可惜也是驾驭不住,做不出很好的结论。我倾向于认为人然很难改变天然。我不排除有人可以改变,就像我认赞同总有人可以当总统一样,但是3亿美国人只有一个人是总统。如果我能接受人然很难改变天然这样一种假设,那么就应该以天然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以人然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但现在的矛盾时,满足天然的需求太低级了,这种低级的需求与生存在复杂的有挑战的现代社会所需的种种高级需求是相互矛盾的。简单说,如果只去满足天然的潜意识的低级需求的话,就很难在社会中很好的生存。但是,可笑的是,如果不去满足天然的潜意识的低级需求的话,就会陷入无止境的内耗,会让自己非常虚弱,什么事情都没有能量做好,同样会很难在社会中很好的生存。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应该优先尽量满足潜意识的需求。潜意识过于敏感,容易受激或许是由于安全感的不足,缺乏安全感又可能会导致自我的停止成长。所以,如果投喂足够多的安全感,自我就会顺利的成长吗?并且,怎样才算是投喂安全感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安全感的缺失,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自我接纳的不足导致的。就是你总是否定自己,不接纳自己,感觉做什么都是错的,因此而变得敏感,小心翼翼,像含羞草一样,风一吹就闭紧了叶子。天天都是紧绷绷的。但是,问题又来了,什么是自我接纳呢?自我接纳与自我放纵的区别是什么?我做了错的事情,我需不需要反思,我的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打击吗?或者是做了错的事情,也不需要反思,保护好自己更重要呢?
子列子御风而行,我真的是心向往之啊。人可以清澈到极致,达到一种自在逍遥的境界。可以吗?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这种皱巴巴的心态真令人生厌。却又无可奈何。这还只是令人讨厌,还没完,他还要恐吓你,说什么心不得其正,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吓不吓人?我都瑟瑟发抖了。因为我天天食而不知其味。我不但食不知味,我还睡不着觉,天天失眠呢。所谓行之者三,曰知,仁,勇。何谓知,仁,勇?所谓知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所谓仁者,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所谓勇者,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家伙,子这是不是在暗示我,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中庸行之者三,首先谈的是勇,勇我认为就是按照柏拉图的说法,骑士骑马。理性指导感性。不听话怎么办?子曰: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有没有效,有效,难不难,难。所以子谓之勇。行之者三的另外两行分别是知与人。知的解释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就是圣人啊。天生的马与骑士一条心,根本不需要浪费时间精力去内耗。那么仁呢?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我觉得这一行与勇有些类似,就是人马不合一,但是人胜马多一些,所以力行近乎仁。而勇呢,人马不合一,但是马胜人多一些。这种情况下,人是要强扭着马去走的,要有巨大的消耗。而仁由于人胜马多一些,所以消耗会小一些吧。后两种情况直接被道家舍弃,道家追求人发自认,顺势而为。就是更接近知之行。知之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好学近知。这里有一个安而行之。这个安就蕴含了自我接纳。很难想象一个不肯自我接纳的人怎么会安。所以或许儒家认为,自我接纳,达到心安,就会自发的有所行为吧。
所以当我做什么时,我在做什么呢?我想我大概算是完成了十年前未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吧。
24年10月2日 于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