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卡口定焦头的布局
F1.2
随着前段时间50/1.2GM的发布,SONY终于开始布局1.2光圈的镜头了。这款镜头不论从素质,还是体积,重量,以及价格来说都是非常优异的。在1.2光圈的级别上,SONY应该还会在发布一款85mm的定焦头。这个概率几乎在90%以上。除此之外,另一个可能会发1.2光圈的焦段或许是35mm,但这个概率应该只有50%左右,并且即使发,也一定在85mm之后。
F1.4
现在SONY在1.4的光圈上的布局已经非常丰满了:24GM, 35GM/35ZA, 50ZA, 85GM。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四大常规焦段的布局,并且在35mm的焦段上发布了两款产品。35GM可以说主要是在修补35ZA的不足。现在1.4的光圈段位上,24GM, 35GM, 都非常能打,50ZA性能也很优异,即使以后要更新,我想短时间内是没有在50mm这个焦段更新的急迫性。主要的问题出在85GM,这个头画质非常好,但是对焦太拉跨,以至于这款镜头的潜在用户往往不得不用135GM和85DG DN来取代85GM。在85/1.4这个主力段位的镜头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对SONY来说,其实是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更新第二代85GM是相对来说比较急迫的事情了。第二代85GM需要在保留85GM的画质的前提下,提升对焦性能,缩小体积和重量。做到这几点,这款镜头才算是成功的。
F1.8
F1.8作为入门定焦头的段位,SONY目前的几款1.8镜头还是非常不错的。其实通常情况下,135GM往往是可以被分到85GM一个段位的,放在1.8里有一点另类。虽然如此,135GM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我遇到了非常多的85GM用户最后都转到了135GM上。其实,135mm是无法从根本上取代85mm的。135的优势在于焦外虚化,但是劣势也很明显,基本上只能照大头照,你想用135照全身的话,那就要跑很远的距离,和模特沟通的成本也变得很大。所以,135GM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是靠85GM的成全。
除135GM之外,20G, 55ZA也都非常能打。特别是55ZA,是SONY入门人像的必选头。35和85这两个头中规中矩,之所以评价还不错,在于价格还算比较亲民。尤其是85/1.8这个头,在不到4k的价位,能提供一款素质非常不错,对焦不拉跨的85mm镜头,对于预算有限的85mm用户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1.8里真正让人看不懂的其实是50/1.8,这个头毫无亮点,竟然也卖到了将近2k的价格,最主要的是隔壁友商的小痰盂只要700啊,这个头如果能把价格压倒1k以内,才算是值得入手的头。
F1.8如果说还要在补镜头的话,我觉得应该在24mm段位补一款性能尺寸价位保持在35/1.8和85/1.8同级别就好。这是SONY在1.8光圈里唯一需要补充的镜头。
F2.8
通常来说,我不认为F2.8算得上定焦入门头。F2.8的定焦头应该定位在便携扫街上。之前的老35ZA算是非常不错的,37mm的长度,120g的重量,这个头和A7C是完美搭配。但是最近几天,SONY连发三块F2.8的G头,分别是24G, 40G 和50G。这三款头怎么说呢,只能说是剑走偏锋吧。24G挂在A7C或者是半幅机6X00上拍视频还是不错的。问题是腾龙有一款同规格的24/2.8,画质非常稳,价格不到SONY这款24G的一半,只要不到2k就能入手。40/2.5G这个焦段其实还不错,比50mm略宽,扫街的话能多拍不少能容,和35mm比,又不用走的太近。却是是个不错的便携扫街头。问题也在于它将近5k的定价。至于50/2.5G,如果说,前两款定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价格离谱,那这款50G我只能说是SONY用来收割粉丝信仰税的产品了。因为在F1.8里有个50/1.8ZA,这款素质非常不错的索蔡头,价格也只要4k出头,而50/2.5G, 规格比前者低了一大截,价格反而要靠近5k。唯一的优势就是短了60多mm,轻了100g。难道要用户就为了这么一点点参数,要多花将近1k的智商税吗?
所以,最近发布的这三款G大师F2.8/2.8镜头,定价都是统一的4700元,我觉得如果价格能降到4k左右,还是有人会买的,毕竟35ZA都有人在买,如果能降到3K左右,那就是非常不错的扫街挂机头了。如果能降到2k左右,那就建议果断入一个24G/40G。但我认为,这种概率不会很大,后期基本上可能会像35ZA一样,价格维持在4k左右。这个价格其实是很鸡肋的。我认为合理的价格应该是3k到4k,这个价格入,不贵也不便宜,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
在2.8光圈的区间内,还有50/2.8和90/2.8这两款微距头。一般而言,如果真的需要微距头,并且不像入七工匠,老蛙这些国产品牌,还是要选择90/2.8G这个头,这个头和隔壁友商的百微比起来一点不差。并且50/2.8这个头毫无亮点,价格也不算便宜。如果能降到2k左右,还是可以入手玩一玩的。
除此之外,2.8还有两个GM头,分别是100/2.8GM和400/2.8GM。这两个头都是非常用头,但是非常用头和非常用头也是不一样的,400/2.8GM属于秀肌肉的产品,而100/2.8GM则属于比较尴尬的冷门产品了。如果是选在200mm这个焦段出一个F2,8的GM还是比较合理的布局,但是在100mm的焦段出2.8GMM,并且价格也过万,这个价位,用户为什么不一步到位选择135GM呢?如果100/2.8GM能把价格控制在一万以内,或许会更合理吧。
在F2.8光圈里,还有没有加入新的镜头的可能了呢?往上看,可能会有200GM,至于85/F2.8这个位置,在85/F1.8, 90/F2.8G, 100/F2.8GM的共同围堵之下,我觉得这个位置发新镜头的可能性不大。往下看,我倒认为在14/16/18/20这几个广角焦位,可能会发一个G字头。当然,如果真的是G字头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发14mm就发14mm,最少也要是16mm,剩下的18/20就没多大的意义了,毕竟离24太近了。如果真的能发一个14/16mm的G字头广角头,那价格定在5~7k还是可以接受的。
总结
在以上所说的这些可能会发的新头里,我认为85/1.2GM的可能性最高,其次是85/1.4GM二代,然后是24/1.8G和14/16/2.8G, 然后是200/2.8GM。而事实上,这里面真正大概率会发的可能只有85/1.2GM了吧。其余几款除了85/1.4GM二代外,都是小概率,因为sony在定焦头的布局基本已经完成了。后面重点可能要转向变焦头了吧。个人来讲,这里面最期待的是85/1.4GM二代。如果真的发了这款,那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入手的。不然呆在索门之下,还有何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