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观后感

这篇文章无剧透内容,没有观影也可以放心阅读。
信条很有意思,评分相比前几部,一点也不高。我在豆瓣上的几个朋友,基本上都给了相对较低的分数。怎么说呢,我觉得信条其实是原汁原味的诺兰味啊。相对于信条,盗梦空间反而没那么浓的诺兰味呢。当年盗梦空间上映的时候,大家心里也没底,不知道那个片子到底能不能热卖,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今天这部信条最后如果没成的话,我觉得要怪就要怪演员配置没跟的上,如果主演给换上卷福和小雀斑,你懂的,对不少女生来说,能去看两个小时胶片版本的马脸和雀斑,这票价就已经值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我始终觉得,诺兰最好的电影是记忆碎片。这个片子在结构上是完美的,是极致的,是难以超越的。当我们在看记忆碎片的时候,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我们看的是我们自己的记忆。很可惜,记忆碎片拍得比较晚,如果能再早个六七年,那就吊炸天了。即使这样,诺兰作为一个刚出道的电影导演,在拍完他的第一部正片,记忆碎片之后,好莱坞大佬们就迫不及待地把阿尔帕西诺和罗宾威廉姆斯这两座金灿灿地影帝空投给他,让他去拍。


当然,在记忆碎片之前,他还拍了一部神片,尾随。我觉得这是他拍的第二好的电影。这个好呢,是从观众的观感的角度来说的。在这之后,他拍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都不怎么友善。
电影好不好,还真的是要有一个多维度的评判标准。然而,观众其实并不在意那么多,观众在意的是,观感好不好,简单说就是看的爽不爽。看得爽,观感好,观众就爱看,然后就乐于买票去捧场。然后票房就不会太差。这方面做到极致的是漫威。漫威是什么,在我看来,漫威可以看作是一个公式,这个公式可以算出一个解,而这个解就是大多数电影观众,想要买票在影院坐两个小时的原因。就是说,电影公司拍一部电影呢,其实就是想办法让观众愉悦地在电影院坐两个小时。那么,拍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duang! 那就是数钱数到手软的漫威了。简单说,漫威就是你要看什么,我就给你拍什么,什么好看,我就拍什么给你看,怎样爽,我就怎样拍,满足你的一切需求。你只需要瘫坐在椅子上,我来让你爽。
可是,电影不单单是这一个爽的维度,还有别的维度。比如,有的导演想要表达一些自己的理念,或者讲述一些事情,这些理念,或故事未必是爽的,但是它们是有价值的。这样我们就画出了一个平面坐标系。横轴是爽轴,纵轴是价值轴。按照这个坐标系,好的电影不但要让观众爽,并且还要有价值。漫威虽然很爽,但是价值含量比较有限,但有些电影,比如我举另一个极端,大卫林奇的内陆帝国,这个片,一点都不爽,导演甚至看不惯被大片惯坏了的观众,他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用了一个渣像素的DV来拍这部电影。但是从某种程度讲,虽然电影并不爽,画面也不美,像素还很渣,但是它或许蕴含了某种价值,这种价值,让这部一点都不爽的电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那是不是就完了呢,电影就这两条因素呢,我看未必。因为除了爽以及内在的价值之外,导演能多大程度的把一个故事完整的表达出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故事本身再好,但是你电影表达的不好,那也不行。你比如姜文的邪不压正。我们基本上认为这部戏拍砸了。姜文可能要表达很多东西,但是他没有完整的,流畅的把东西表达出来。虽然隐喻看似很多,但是电影的品相很一般。这就是说,除了前面说的两条因素之外,作品的完整度也很重要。这样,在上下,左右之后,我们就多了第三条坐标轴,表示完整度的前后。
当我们有了这三条坐标轴构建的一个体系,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愉悦地去度量一部电影的好坏了。就信条来说,我认为,爽这个轴做的太不到位了。这也是大部分人所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大家看得云里雾里,稀里糊涂的,然后夕阳西下,电影就结束了。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视野望远一点就会发现,往往越是厉害的导演,越不在意这条轴的成就。你比如库布里克,你去看他评价高的片子,基本上都不怎么爽。他早期的片子似乎还有那么一丝趣味性,越到后期,越无趣,到了全金属弹壳,已经是“又臭又长”的观感很低的片子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大家对他的电影的正面评价。全金属蛋壳虽然“又臭又长”,但是非常有价值。这仿佛在暗示,生活的真相,往往与趣味无关。如果电影确实想要去表现生活的话。
我们回过来,继续说信条。在价值轴上,我认为信条的价值还是很高的。它的价值不在于剧情本身,而在电影结构。我们知道,诺兰为人所乐道的就是探索电影结构的精神。在星际穿越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在吐槽剧情太简陋了,仿佛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地球就不行了,这次同样的人在吐槽同样的事情。事实上,那只是一个背景,并不是诺兰打算聚焦的地方。那只是方便解释电影规则的一个交代而已,没必要对此太较真。这就像一双很漂亮的球鞋被装在了一个破破烂烂的鞋盒里一样,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球鞋的漂亮,一部分人抓住鞋盒的破烂不放,认为鞋盒都这么烂了,里面的鞋肯定好不到哪里去。那么,我们说回这部电影,他的价值在哪里呢?他开创了一个新的体裁,因为没有什么名来命名,且叫它熵控电影吧。这完全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空间。我们有科幻电影,有奇幻电影,还有时间穿越电影,但是熵控电影,这是鼻祖。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已经到了一个平静,能被开发的都被开发的差不多了。因此李安这几年一直在探索高帧电影。就是想去做一些新的东西,不要一直做重复的事情。库布里克为什么能被封神,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一直在探索新的东西,除了早期的几个故事片之外,后来的电影几乎没有重复题材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对姜文如此失望的一个原因,民国体裁竟然被拍了三部,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姜文。回到诺兰,我们看诺兰,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探索,在创新,很少有重复。别忘了,李安是已经手握三座小金人,完全没有任何负担的前提下在做这个事情。比利林恩,双子杀手拍的好不好,票房怎么样,他一点负担都没有,我就是试一试,探索一下。如此而已。诺兰不一样,他有压力,他要试新,他还要在收回成本的基础上,创收。至于熵控本身,这个概念也没什么好讨论的,就是要拍出这样的效果,要做很多事情,要做缜密的计划,这些诺兰都完成的很好。如果大家看完依旧不懂,可以去豆瓣找影评,然后基本上能理解的七七八八了。
然后我们来说第三条轴,完整度。其实完整度与爽不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一个故事越完整,越饱和,它就越精彩,越好看。在这方面,我认为诺兰仅仅是及格了。骨架是搭建了起来,但是血肉做的不好,在很多地方可以做到进一步的润饰。而且,事实上,我们一直憋着一股劲没有被充分的释放出来。诺兰应该搞一个场景,更细致,更近,更慢,更平稳,更多细节地去像观众展示这个新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概念虽然很高大上,但是总觉得匆匆忙忙,什么都没看得到。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地方要谈一谈。就是拯救世界。我们知道,西方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英雄是干什么的,英雄就是拯救苍生的,什么样的英雄是伟大的英雄,拯救越多的苍生,英雄就越伟大。因此,个人英雄主义的一个极限就是拯救世界。做这件事的功劳是最大的。其他任何事与这件事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把拯救世界作为自己的背景。让拯救世界为自己的故事背书。事实上,这是很low的。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英雄在荧幕上忙着拯救世界,好像除了拯救世界,他们就没点别的事情了一样。
为什么我认为这很Low呢,逻辑是这样的。电影为了更吸引观众,必须要说服观众自己讲述的事情很重要,只有事情是重要的,观众才会更认真更投入。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呢,那就是拯救世界了。这是最大的事情。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是小事情。那为什么我认为这很low呢,因为电影想吸引观众有很多办法,更有说服力的办法是把情节做的更精彩,而不是靠拯救世界这样一个噱头来背书。我举一个拯救世界的反例,我们都知道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系列,最近还刚刚出了第四部。玩具总动员四部,部部是精品,非常的好玩,非常的吸引人,而且它们从来不需要去拯救世界,他们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他们就是靠着讲述那些与拯救世界相比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来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观影体验。我觉得这才是高级的。你把一个很小的事情,讲的很精彩,其实比去讲一个很大的事情要高级的多。因为事情越大,你不可控的因素越多,那它就必将会更失真。越失真就会越假,越假就越low。
为什么诺兰的电影相对来说,品相比较高级,大概是他保真工作做的比较好。减少CG,能用真的不用假的。比如这次的这个大飞机,他是实打实的买了一架大飞机过来拍戏。不是做的CG效果。
我们知道,我们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假设我们认为人能处理的信息为10。一部电影,最好要表达7~9的信息量。这样就已经相对饱和了。如果这部电影试图表达超过10的信息量,那观众观看这部电影就会非常吃力。这很容易造成一种脱轨的现象,就是由于信息太复杂,观众跟不上电影的节奏。最后只能坐在那里看个热闹。这是任何电影都要想办法避免的事情。我举个例子,在玩具总动员4中的一个主要剧情就是牛仔胡迪想要去营救被关在二手店里的那个简陋的小玩具叉叉。由于发生在这个剧情中的时间,空间,以及角色都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导演要想办法丰富信息,让信息更饱和一些。但是不论怎样,都不需要担心那个地方,观众会看不懂,会脱轨。但是回过头来看信条。信条最后一个场景,红蓝两队去抢武器的这个场景,这里的空间非常大,非常多的建筑,并且人也很多,这也是战争题材电影中常见的场面,就是观众坐在那里看子弹飞来飞去,但是完全不知道谁在打谁。这就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了,首先电影本身没办法承载所有的信息,必然要删减很多信息,然后观众看到的是不完整的信息,就更是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战场的打斗模型。所以看这种战争子弹飞来飞去的场面时,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很难能建立起一个模型,这个子弹从哪里发射出来的,打到了哪里,我们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模型,我们才能对子弹飞来飞去的这个场景产生一种理解。
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就是权力的游戏中的私生子之战。整场战斗非常精彩,我认为在权游这部剧里,这场战斗的精彩程度基本上是top2的。为什么这场战斗拍得这么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导演顾及到了观众的观影逻辑的连贯性,整场战斗基本上都是以雪诺的视角来展现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满屏幕刀光剑影,观众却不知道是谁在砍谁这样子的尴尬了。
而信条最后由于场景太大,信息量太多,让本来就很困惑的观众,很容易就在这种信息爆炸中错掉更多的信息。因此我认为,导演应该避免大场面,避免人多,减少冗余繁杂的信息,让电影的信息更集中,更可控,保持镜头的连贯性。这样做,即使不去拯救世界,电影依然会很精彩。
9月9日于花村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