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雨写于九年前11年的济南。前前后后改了三次,定稿于13年。
最初的时候,是四月的一个黄昏,我在和平路或者是文化东路的一个地方走着路,天突然下雨了。举目之间,悲从中来,便有了最初的纵雨悲中人,谁许雨中情这一句。我非常喜欢这一句。于是便补写了整首诗:
四月晚雨
春暮絮红染,叶舞行云凝。
风起縠纹皱,雨落池鱼惊。
纵雨悲中人,谁许雨中情。
举目天地泣,回首岁月停。
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我那个时候不大了解平仄。但冥冥之中也知道韵脚要用平音。后来读了王力的诗词格律之后,才知道有这样一种要求。由于汉字单音节的属性,出于朗读的节奏美感,写诗写到最后,都是会自觉不自觉的按照平仄交替的节奏去写的。不论你有没有这样的要求,都会自觉的去做这个事情。但是早期的时候,我认为还是不要太在意平仄,因为平仄会妨碍表达的准确性。如果对字词的掌握不是很精湛却急于运用平仄,反而会弄巧成拙,写出很多文不达意,弄巧成拙的语句来。可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阻碍,它会像运动时的负重一样,去培养写作者的字词运用功夫。由于平仄的限制,这个词不能用,那就要找相近的词去替换,这样无形中反而培养了写作者。
就这首晚雨来说。尽管当时还是比较满意的,但瑕疵太多。
比如第一联两句的结构就很不一致。春暮被絮红染,春暮是被动,絮红是主动,但是叶舞和行云却没有这样的关系。行云凝是自己的事情和叶舞没有主被动的关系。这样就不工整。
第二联还比较不错,风起导致了縠纹皱,雨落引起了池鱼惊。并且风起对雨落,起为上,落乃下,工整而又对仗。
第三联又是很多毛病,里面有两个中,悲中人,雨中情,虽然我很喜欢这两句,似乎很能抒发我当时的一种情感,但这两句严重的破坏了诗的结构的完整性。以至于这两句不改掉,这首诗都会无法挽救。
至于最后一联,这两句从结构上看,问题不大,举目对回首,天地对岁月,泣对停。虽然不是非常工整,但也还可以。唯一的问题就是平仄。天地的地字要用平音,还有回首的首字这个位置,也应该用平音。
后来,一年之后,我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了这首小诗。细读之下,感觉需要好好打磨一番,于是又有了第二版:
春飞花休住,梦落醒兰亭。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风起縠纹皱,云压草木惊。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暮迟悲与喜,愁退雨间晴。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举目苍穹泣,回思岁月凝。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次修改之后,平仄已经通顺了很多。基本上只有第一句的休字不妥,其它问题都不大。
而从诗意的角度来看,第一句大胆而又惊艳,非常浪漫。这首诗也是改于12年的五月,一个月后,我又在一首虞美人中写了一句:小园帘外红飞过,这一句的意向就是从一个月前的春飞花休住化来的。后来,我又在很多诗中反复的引用飞红这个意向。这个意向就是在一个小园的林子里,树上的春花,随着春风,纷纷飘落。既有春意盎然的生发之美,又略有秋之萧瑟的况味。
当然,这里的春飞花休,也都是虚写,并不是春在飞,花在休,而是春花在飞。当然,这个休字用的比较耐人寻味,把春花落停,写成是休住,仿佛,花心尚未飞的尽兴,就不得不停住了一样。第二句的兰亭,是每一个诗人心中所向往的圣地,能与三五好友,春游郊外,曲水流觞,羲之之陈迹,我辈今尤有所欣。另外,济南的芙蓉巷尾,还有一座曲水亭。我在的时候,经常经过那座曲水亭。因此,曲水兰亭对我而言就连成了一片意向。
第二联呢,由于第一联已经用了落字,雨落用不成了,因此换成了云压。我当时特别注意到,原来的风起与雨落的这种上下对仗的关系,所以修改后,依旧保留这种上下对仗。并且由池鱼惊改成草木惊,更生动。因为前文诗縠纹皱,所以这里最好也是用没有生命的东西去对,相比较而言,草木是好于鱼的,因为鱼恐怕真的会惊,但是草木无论如何是不会惊的。因此,这个惊字,反而可以生动的描述草木如何被云所压迫。第二联的另一重妙处是,字面仿佛在写风雨前的风景,事实上,联系到第三联,可以看出,第二联其实又暗示了,人在风雨前的心境。
第三联,我终于忍痛把那两句完全删掉了。因为留着两个中字,怎么改都改不好。但是,这两句也有问题,不过是大问题变成了小问题,悲与喜,对雨间晴并不工整。现在看,哪怕用雨和晴也好于雨间晴。当时恐怕嫌和字粗俗而舍弃不用吧。
这一联在表达什么呢?因为这首诗的缘由就是当年我走在路上,看到了一场黄昏的雨。然后心里的情感起了一种波动。原稿里,我直接就把我的波动给描述出来了。但是第二稿的时候,我仔细想了想,模模糊糊的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受到晴雨的影响,而有了一种悲喜的波动。于是改掉了那句对波动描述,而写晴雨与悲喜这样一种与波动的联系。这样写,其实是站的更高了。凡世间种种情感,不都是波动吗,多情无情也无非是波动的大与小罢了。
第三联的改动,其实我挺不满意的。我更喜欢举目天地泣,回首岁月停的大气。但是因为不合平仄,就只能委曲求全地改成了举目苍穹泣,回思岁月凝。更婉转隐晦了一些。但意思也基本保留了。
第二稿的改动非常大,而且经过第二稿的改动,整首诗脱胎换骨,给我的感觉是,基本上已经可以上得了台面了。但是,一年之后的四月,我闲来无聊,又做了一次改动:
落花弹陋室,曲水引兰亭。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风起縠纹皱,云压草木惊。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乐忧随晚雨,悲喜待幽情。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举目苍穹泣,回思岁月凝。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第三稿主要就是改动了第一联与第三联。二,四两联基本上已经成熟完整了。就平仄而言,只有曲水的曲字这里不好,其它都可以。
第一联,第二稿的第一句虽然很大胆,但稍嫌不成熟。因此同样是写飞红,我把春飞花休住的这种天真浪漫换成了落花弹陋室的这种略显老成的意境。落花,陋室,一个如青春少女,一个如褴褛老僧。然后用一个弹这样略显挑逗的字联系起来,画面一下子就活跃且充满了张力。大概这也是我当时的心境的写照,既想沉稳下来,用心做事情,又对外面充满了诱惑的世界心生向往。曲水引兰亭一句,现在来看,倒不如第二稿中的梦落醒兰亭了。之所以改掉,可能是为了避免两个落字的重复使用。不然落花弹陋室,梦落醒兰亭,不论是结构,字面,以及意象都非常好。当然,我现在倒是可以改一下,依然用梦落醒兰亭这一句,只把落字改掉,比如,用浮字换掉落字:浮梦醒兰亭,这样改浮梦对落花,相对来说比梦落更工整。浮梦者,浮生若梦也。浮梦也,沉沦于繁杂虚幻之间,醒来却是兰亭。这样改的意境也很畅通,前一句是一种落花与陋室的抉择,后一句是梦醒之后,去了兰亭。
第二联,未作改动。
第三联,这一联,是这首诗的诗心。是最重要的地方,是整首诗的缘起。第一稿的时候,是由于晴雨变化而引起的心情波动,然后对这种波动本身做出了描述与表达;第二稿的时候,把对心情波动的描述,转为对波动的观察与内省;到了第三稿的时候,已经是对这种波动的安排了。这种安排就是,风吹随他吹,雨落随他落,我自悲喜我自在。就是让自己的情绪波动与外界的刺激脱离联系,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当然,诗里乐忧随晚雨,悲喜却是待幽晴,我认为这个待字并不准确贴合。倒不如用一个任字,用待字,意境是,你在等待天晴,还是说明,天的阴晴会影响到你的悲喜。用任字,就直接让自己的情绪与气象脱离了联系。
第三联,未作改动。
因此,七年之后,又作了一次改动,虽然这次改动只改了两个字,但表达的气象与意境却更加的充盈与完善。
晚雨
落花弹陋室,浮梦醒兰亭。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风起縠纹皱,云压草木惊。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乐忧随晚雨,悲喜任幽情。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举目苍穹泣,回思岁月凝。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9月13日 于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