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次于物学之后若干卷

《形而上学》豆瓣链接

一直到读完这本书我都说不清楚形而上学是什么。

形而上学应该是一门没有名字的学问。为什么呢,因为形而上并不是一个名字。比如我有五个娃,我唤其中一个为老三,这个老三只算作是临时的称谓,算不上是正经的名字。形而上学亦是此理。这个名字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来源,就是《易传 系辞》中的那句:“形而之上者谓之道,形而之下者谓之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那就是器物,另一种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那就是道理。

形而之上在这里是对道的诠释,直译就是无形的东西。因此,形而上学从这一条渊源走下来的解释就是无形的东西的学问。这算什么名字。一点也不讲究。如果要取这一层意思的话,那直接称作道学,或者理学好了。但是,道学与理学这两个名号似乎已经被别的思想抢先使用了。因此,真的道学反而只能找一个很山寨的名号:形而上学。

此为形而上学名称来源之一。

下面讲第二个来源。形而上学是对拉丁文Metaphysica的翻译。而拉丁文Metaphysica又是对希腊文τά μcτά τά φυσικά去掉冠词之后的拉丁化。

那么τά μcτά τά φυσικά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次于物学之后若干卷。这是安得洛尼可在编纂亚氏遗稿时,发现了这些位于物学之后的卷纸,于是就将这些卷纸以此命名。你看,这么学问真是有趣,不但中文里没有名字,在希腊文与拉丁文中也是没有名字的,中文称谓好歹还是对其内涵有了一番解释,而希腊拉丁文竟然是根据其文本的位置对其进行称呼。我对此一直有一个小疑惑,因为亚氏在书中一直强调形而上学是先于物学的,是第一智慧。因此,我不明白为什么安得洛尼可要将其称作次于物学之后若干卷而不是先于物学之前若干卷。可能这个称谓真的是时间顺序上的称谓吧:他先整理了物学,然后是形而上学。

那么,话说回来,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呢?

很惭愧,我读完这本书来,依旧没办法很准确地说,这是什么。说老实话,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颇有些不耐烦,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一套基本上是一派胡言。放在今天,可以很明确的称之为民科了。我心里越是这样想,就越是不屑于去进入亚的逻辑,用他的逻辑去思考。现在反思,认为那样读书的态度是错误的。但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可否认的是,书中确实很多地方很多思想是落后与过时了的。但那时因为我站在了今天,去回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现代人之所以为现代人,不单单是由于现代人使用科技的产品,而且更由于现代人使用科技的思想。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现代人使用的形而之下的工具是科技的,现代人使用的形而之上的思想也是科技的。但是人们往往会忽视后者。以为古代人可以与现代人有一样水平的思想,这是很错误的。我且以为,如果我们有人可以穿越回古代,假使他能通古语,那他也很难与古代人做有效的沟通。事物的意义往往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诠释。因此不同水平的认知与诠释下的同一个事物,表现出来的意义往往可能让它看起来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因此,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了沟通的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读起来和困难的原因之所在。亚一开始在思索事物的由来。认为万事皆有物因。所谓物因即一件事物的物质原因。比如桌子的物因是木头,被子的物因是玻璃。由于基础物理知识的被时间所封锁,他无法知道万物最底层的物因是什么。他的思想只能建立在其时代的前贤肩膀之上,比如恩培多克勒认为地水气火为四种基本元素。亚里士多德似乎认为在此基础之上,还存在永不生灭的第五元素。天上的星辰即为第五元素。因为星星是不可毁灭的。这样的思想,我们通常在一些读物上当故事看一看倒也不算乏味,但是当你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看他一本正经的论证自己的思想时,那就另当别论了。

作为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在这个时代,要回答亚里士多德的很多问题,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得到一些有趣的答案。根据大爆炸理论,万物的物因都是大爆炸开始时的奇点。因此大爆炸理论为有神论者留下了苟延残喘的罅隙得以生存下去。大爆炸不单是物因,同时也应该是动因。但是物理学发展到今天,物因与动因的界限也已然不甚明确了。而且亚的四因说还有一个极因,这个极因认为万物都有一个最终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极因。通常认为亚的极因是至善。这是亚的世界观中,一切事物发展的最终方向。这反而与中国儒家的止于至善的思想不谋而合了。但是中国道家明显有不同意见。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明显,相对来说,道家的思想,更讨21世纪的无神论者们喜欢。

根据霍金在时间简史里的观点,宇宙在大爆炸之后一直到今天,都是在持续不止地膨胀着。有一种宇宙模型认为当宇宙膨胀到一个极点之后,就会转而开始收缩,直至缩回奇点,进行下一轮的大爆炸。但是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样的观点。总之,在21世纪人的宇宙观中,宇宙就是在一直膨胀着,至于它会不会在某一天开始收缩还是会继续的永无止境的膨胀下去,那是一件或为可知的事情。

至于宇宙中的万物有没有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极因,似乎也是没有答案的事情。亚与儒家所言的善是一个非常感情化的词汇,我们不妨将这个词整顿整顿,用另一个比较标致的词将其替代一下,那就是有序度。用有序度来替代善,这是我自己至今不肯抛弃儒家思想对我进行影响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用有序度来替代善,那不论儒家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所提倡的都是提高人类文明的有序度,降低熵值。如果说文明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有一个意义的话,提高有序度是将唯一合理的意义。毕竟,举目四望的我们的这个宇宙,除了死一般的寂静之外,还有一点特征就是熵值的提高与时间的流逝是成正比的。就是说,宇宙是趋于越来越混乱的,我们是我们已知的唯一的异数。我们的熵值与时间的流逝是成反比的。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就是至有序。至有序是什么?根据霍金的观点,在大爆炸最开始的时候,宇宙间只充盈着一种物质。后来的各种粒子与相互作用力都是随着时间的推演,宇宙尺度的扩大,温度的降低而从那元物质繁衍出来的。基于这种理论,我倒认为这种元物质更应该称作为原子。

除此之外,四因说还有一个因,即为式因。也叫形式因。我一直对形式因无法产生一个相对契合的理解。甚至为我对形式意义的本身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形式,吴寿彭老师也将其译作通式。其英文就是form。形式一词更形象,而通式更工整。因为书里面还有一个意式,即idea。所谓通式,就是桌子之所以为桌子,是因为在桌子成为桌子之前,制造桌子的工匠的脑中已经有了桌子的模型。作为桌子动因的工匠,根据作为桌子式因的模型,也就是通式,利用桌子的物因,即木头,将桌子制作好。就是说,式因是桌子形而之上的原因。式因的本质是通式,通式不是实体,不可生坏,无法灭亡。他所谓“通式为其它一切事物所由成其为事物之怎是。”(988a10)

亚里士多德很了不起的一点是,他通过通式将事物的概念从事物的本体中抽象了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确认通式是形而至上的。

而对于意式的理解,我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分歧很大。柏拉图的意式不是形而之上的,是包含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我对此觉得不可思议。除此之外,书中还涉及到本体,潜在,实现,元一,对反,间体及数理对象等诸概念。我也是读的一知半解。一方面,心中总不可避免持有怀疑的态度,一方面,又觉得隔着几层翻译,实在是钝于理解。

我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依旧完全不知道如何解释吴老师的‘怎是’,‘云谓’这样的词汇。后来很凑巧翻到了书后的名词索引,才知道所谓的‘怎是’竟然是Essence,所谓的‘云谓’竟然是Predication。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大量的这样的词涌现出来的时候,还是疲于理解其中蕴含的共义。

这本书就是其实用价值来说,似乎并不高,但这是西方思想的基石,是西贤们思想的出发点。就这方面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就我接触到的斯宾诺莎的思想来说,我觉得其实体思想隐约中透露着一丝丝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微光。
亚的极因不单单提出万物有一个至善的方向,而且阐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极因,这本身就蕴含着万物归于一个统一的元一的思想。而万物归一不就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吗?

最后,关于翻译,我认为是极为雅致的,唯一的遗憾就是,如果能把重要的词汇做成索引表,放在书前,似乎就更好了。吴老师生造了不少词汇,对这些词如果不做一番解释的话,是很难理解其准确的含义的。
如是。

18年12月22日
于莲花村

滚动至顶部